首页 > 科普 > 常识 > 正文

为什么听得懂做却错?输入的知识却输不出去

2020-07-02 22:16:04
字体:
来源:转载
供稿:网友
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为什么听得懂做却错?输入的知识却输不出去,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一下,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方便以后借鉴。

   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,听老师讲课,一听就懂,做题却一做就错;看完书之后,脑袋有一万种想法,却半个字都吐露不出来;

为什么我们对知识的输入有很大的积极性,却对知识的输出不是很活跃?这也是很多学生父母面临的“大问题”!

为什么输入的知识却输不出去

       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以下的可能。

第一,没有思考。

       说简单点就是理解得不够透彻。从幼儿园到小学乃至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,我们一直都在不断的学习概念,高中数学第一章是集合,到大学高数第一章仍然是集合。我清楚记得,高数的第一节课,老师提问,集合的概念,全场鸦雀无声,点了五个人起来回答,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把集合的概念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,确实是一种悲哀。集合这么简单,谁不会啊,可让你去描述出来的时候,嘴巴却说不出来一个字。从此集合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词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我们脑袋没去思考,行同于走马观花,一晃而过,没有留下任何痕迹,俗称——记不住!

有句俗话说的好,夹生饭最难吃!仔细去想想,不停的去输入知识,脑袋却关启思考模式,这样子比不学还可怕,它会给人产生错幻觉,从而带来心里的自慰。

     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思考,因为思考是很费脑子的事情,潜意识这个东西真神奇,它会替我们决定很多东西,如果做一件事很困难,我们潜意识下就会放弃。于是乎,大部分仅仅停留在了第一层“学过”的状态。

就像看书,看电影,基本上人人可以做的,但只有经过自己思考消化而产生的一定的输出,才会变成“自己掌握的知识”上的一块小小拼图,一生都与你相伴!

第二,没有表达出去。

     举个最常见的例子,英语可以说是大家最熟悉却又感到最陌生的了,我那会读书的时候,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,到现在大学快毕业了,整整学习了14年英语,英语也考到专六,可是每次的口语却一塌糊涂,考了四次都没过。我们大部分人学英语,就是为了通过考试,然后不断的刷题刷题,很少把学过的英语去表达出去,有的学校就连英语的发音都直接跳过,就开始教英语单词,这就是俗话说的,都没学会走,就开始跑了,你说这不会摔跤吗?似乎只有试卷上的高分才是把英语学好的标签,结果呢,学了个哑巴英语。

     我大学刚开始做家教时候,因为高中知识快忘的差不多了,培训班给的压力也挺大。每天拼命的备课,拼命的刷题,把每一章节所涵盖的高考知识点全都记住,每天早上,我都会早起,一边跑步一边把今天要讲授的知识全都自己讲出来,偶尔还会拉着室友去教室演练,讲给她听,然后让她给我把讲课视频用手机录下来,回去反复看,不断的去改进。大概代了两个月的课,我基本都游刃有余了,不再结结巴巴了,也不再需要书本了,整本书知识点全都在我脑袋里了,而且需要用的时候,随时都可以输出来,给不同学生重复讲了不少于二十次,再加上我之前不断的重复练习,才会做到现在这样的轻松。我高中数学最怕的圆锥曲线,现在回想起来,也没有那么慢,我有时候再想,如果现在去考试,数学估计比高考要高很多吧。作为一个老师,你需要把知识点讲给学生听,前提是必须自己把这一块知识点搞熟悉,熟透于心都不为过。在不断的学习,不断的刺激,不断的表达,一直循环下去。

      在上面教的人,其实比在下面学的人,得到的收获要大的多。那些一知半解的概念,很多是懂非懂的知识点,学的时候可以偷懒可以忽略,会不会只有你自己知道。但在教的时候,你到底会不会,学生心里清楚,你的工资不会欺骗你。所以必须彻底搞懂,胸有成竹,还要既要有逻辑又要以形象生动方式让学生理解,否则根本就经不起学生拷问。换句话说就是,学的时候可以糊涂,教的时候必须明白。

    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,如今输入方式不断增多,比如,刷微信,微博以及现在很火的抖音,再比如看今日头条,看视频,听书,看书等等,都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。

       知识输出的形式,比如写作,演讲,录制视频,做教育培训以及日常和人的简单交流和分享等等,都是将自己学到的,储存在肚子里的货给表达出来。

       知识的输入更多的是被动的吸收,我们在微信订阅号,微博热点推送,人民日报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,而知识的输出是一个主动过程,它需要你主动的消化学习的知识,带上自己的思考,自己对问题的见解,再讲其输出去。要知道知识的产出远远大于知识的储存。

以上就是为什么听得懂做却错?输入的知识却输不出去的全部内容,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解决疑问有所帮助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错新网。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